精帖  吕梦瑶彩妆开发之底妆产品(上)

By maoxiaobing

2018-09-14 23:18:15

浏览量9841

已赞0

彩妆开发之底妆产品(上)


讲解人:吕梦瑶 环亚彩妆开发总监(开发+研发)


 微信端点击进入 HUFU.CLUB@千聊 


吕梦瑶彩妆开发课堂:

1、彩妆趋势和“新技术”

2、卸妆类产品

3、底妆类产品

4、唇部产品

5、眉眼类产品

6、工具、香品类产品

7、男士彩妆

8、彩妆类护肤品

9、爆品思维

10、彩妆评价和消费心理

本次为第三课:底妆类产品。


Image


大家好,又到了周六晚上的8点了,我们的彩妆小课堂又开始了。在我们今天课程开始之前,隆重感谢一下我们的小兵总、lin美女组织的这次的课程。上次,我们只是开了个头,讲了彩妆模块中卸妆类的产品,不知道大家对我们这种课程内容形式(研发者篇、开发者篇和消费者篇)的感受如何呢?欢迎大家多多交流补充。


Image


今天我们讲的底妆类产品,它其实是在彩妆里面很大的一个部分。同样的,我们也会把它分为研发者篇,开发者篇和消费者篇来讲。


Image


底妆的定义


那同样我们讲到底妆这个部分,首先我们要定义什么是底妆?大家对底妆的概念是有什么印象或者是想法?那就让我来给底妆来做一个定义吧。什么是底妆?所谓的底妆类化妆品,其实就是指面部彩妆中,除去特定修饰唇部和眉眼部等局部产品外,起到修饰整体面部基础和轮廓类的彩妆产品。底妆类产品在整个面部妆容中属于底基和上层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有提亮、平滑肌肤,修饰毛孔、细纹,遮盖面部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色素沉着、瑕疵等问题的功能。同时还有均匀肤色,打造立体的面部轮廓,同时有定妆等的作用! 


底妆的类别


底妆类产品的分类。基本上有两种分类形式:一种是讲我们在功能性上来分类,即把底妆分为:妆前底妆、修颜底妆、遮瑕底妆、定妆底妆,以及附色造型底妆。

①、通常意义上我们讲的妆前乳,隔离防晒都属于妆前底妆的范围;

②、修颜底妆包括bb霜、cc霜、气垫粉底液;

③、遮瑕底妆,包括遮瑕膏、遮瑕霜、局部的遮瑕液、遮瑕笔、以及遮瑕棒;

④、定妆底妆,包括粉饼、蜜粉、以及定妆喷雾;

⑤、附色造型底妆,包括修容产品,如:高光眼影、修容粉,还有我们的颊妆类,如:腮红。


以上是从功能上来分的,基础五大类。

另外我们从使用的范围广度来分类的话,基本上分为两个,包括基础底妆和局部底妆。其实从字面意义上我们就很好来理解。

①、基础底妆,就是我们能在全脸范围使用的,这就都算是基础底妆;

②、局部底妆,包括造型轮廓类产品和附色类的颊妆,以及局部遮瑕的产品,它们都算是局部底妆。

从这个底妆的定义和分类,大家就可以看出,底妆类的产品基本上囊括了所有彩妆类的大克重的产品,它们分类广、剂型多,可以算是彩妆里面最最最最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是在我们的技术角度,开发角度,或者是消费者的使用角度来讲,底妆对整体彩妆里面妆面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底妆之于彩妆


有些讲法是说好的底妆是妆容成功的一半,其实在我的理解里面我觉得不止一半,可能要占到80-90%的比重。底妆它其实是作为我们面部肌肤修饰的,是我们整个化妆效果和妆容中所呈现的一个基础。就像金字塔的底,楼房的地基。底妆的重要性和作用,不仅包括调整肤色,改变肌肤的质感,遮盖瑕疵,修饰毛孔的功能诉求,还有凸显我们的面部轮廓,打造我们想要的这种立体轮廓造型的雕饰需求。除此之外,还附加有防晒隔离效果,以及兼具了部分滋润皮肤作用。


Image


对于这一大类的产品:底妆,它的配方体系分类是相当多的。这包括常规的乳化类的配方:不管是W/O还是O/W的;还是含水的油膏(即SEC);还是说无油的这种体系:水粉底、啫喱粉底;无水体系:油膏(POC)、液体散粉、SFC,包括蜜粉和粉饼等。它们的体系多又繁杂。拿到产品需求时先怎么快速的界定产品就非常重要了。我们用一张图来先梳理一下各类产品之间的亲缘关系。


Image


解构各类底妆产品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要先分析底妆各类型的产品,它是由几大项来组成的。大家看到灰色的框架,这个部分是由油相弹增相粉相水相构成。


①油相:常规用于肤感调节的油脂、用于体系稳定的极性和非极性类的油脂、油相乳化剂、油相增稠剂(蜡基类原料、膨润土等)、成膜剂类的油

②、弹增相:简单的说就是弹性体增稠相。就像我们常用的硅弹性体,以及一些新型配方里所添加的的其他高分子弹性体。这一项除了增稠、稳定体系作用外,还担负了很大程度对整个配方的肤感调节的作用。我们底妆的配方在评论产品的顺滑肤感时,都是基于弹增项。

③、 粉体相:包括遮盖类粉体、肤感调节类粉体、效果颜料类粉体的,它们都算在粉体像这一个部分。

④、 水相:它包括去离子水(主要的成分)、水相乳化剂(如需要)、保湿剂、水相增稠剂,络合稳定剂等。

基本上所有底妆类的配方都含有以上四部分。那大家看常规的散粉或者是粉饼类的产品,基本上它们都含有油相和粉相这两个部分。那常见的油膏类(POC)、液体散粉(类似于阿玛尼的精华油粉底液)、还有类似于猪油膏体系的SFC,它们基本上都是由油相、弹增相和粉相构成的。那么乳化类的,不管是油包水型的乳霜底妆,还是水包油型的乳霜底妆、含水的油膏和SEC,这类产品在配方体系上都是包含了油相、弹增相、粉相和水相。那么无油体系类的水粉底或者啫喱粉底,例如植村秀的摇摇粉底液,还有Make Up For Ever最有名的果冻粉底液,它们都算是经典的水粉底和啫喱粉底的配方。这类配方体系比较简单,基本上它只含有粉体相和水相。那么在综合配方的架构上,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体系清晰的画在一张图上。那么,各类产品在配方和工艺上的特点也就一目了然了。当技术人员(特别是初学者)拿到一个产品类别的时候,就能很容易的判断最初的配方体系需要从哪几个部分来考量。


Image


那么亲缘配方结构图完成以后,我们根据在具体各类产品的配方实施中,针对组份不同、工艺不同,来按照体系进行分类。我们基本上可分为三个大的类别:无油体系、无水体系和乳化体系。其中,无油体系和无水体系也可以分类在非乳化体系的范畴里面。但因为这两类产品的形式上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把它分为三个大块来讲解。


第一部分:无油体系


像我们前面讲的架构图中,大家都可以看到,它们在配方体系中含有水相和粉相,在底妆产品里属于偏小众类的产品。由于完全不含油相,所以使得这类产品通常具有极为清爽的肤感,但是同时它的滋润性和持久性都相对差一些。因此,比较不适用于干性肌肤的人群,但比较适合于有短期持妆且没有二次上妆需求的油性肌肤的消费者。这类无油体系的水粉产品,通常在外观上,分为分离型、非分离型以及其他类型的产品。


分离型的水粉底,指的是在静置一段时间后(即体系处于稳定状态下),产品外观形态处于有水相和粉相的明显视觉分界面的水粉底。在使用这类分离型的水粉底的时候,需要有先摇匀的动作,再借用不同的手法和工具来上妆。分离型的状态是由水相和粉相在密度上的不同所造成的。这类产品通常在感官上呈现出非常低的粘度,即高流动性。也是这种高流动性带来极致清爽的肤感,但同时也是由于高流动性和无油体系的特点,这类产品的遮盖性、粉底和肌肤的贴肤性、承上启下的持久粘接性都比较差。


非分离型的水粉底,是指在体系稳定的状态下,产品的外观形态处于均匀无视觉可分层的这类水粉底产品。那么我们都知道粉相的比重远远大于水本身的,如果想要粉体长期均匀地悬浮在水相中,那就必须调整粉体相的组成配比,尽可能地降低粉体相的整体比重,同时增加水相的整体比重,使两者的比重保持相对一致,这才有可能在理论的基础上达到可行性的稳定平衡。那么在粉体的选择,特别是起主要遮盖作用的钛白粉类粉体上,我们往往需要抛弃粒径为500 nm或者是250 nm的钛白粉,而通常应该选择100 nm到150 nm粒径范围的钛白粉。这既能保证一定的遮盖能力,同时由于粒径较小,导致相较轻盈的肤感和比重结果,来尽量贴近我们的两项比重平衡诉求。在水相增稠这个方面,这要求我们既要保证肤感和感观上的愉悦感,同时也是要维持两相比重平衡。单一的水相增稠剂并不能给予我们想要的效果。通常我们就需要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复配来实现。在复配增稠剂的同时,还要考虑复配相和粉底相表面处理部分的粘接性和相容性,工艺的实际实现,产品的肤感等等问题。尤其是水粉底涂抹在皮肤上以后,增稠剂的后期成膜是否会导致粉相结块脱落,这会严重的影响到消费者的持妆体验感,这是一款非分离型的水粉底是否具有可使用性的关键。这类非分离型的水粉底的粘度相比分离型的要高很多,所以产品的遮盖力相对有一定的提升,但相应流动性的降低会导致铺展性的降低,所以需要更多的涂抹辅助使用动作来完成上妆。


除了以上这两种在外观形态上有明显区分的水粉底的剂型之外,这两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还有出现了一些隐藏型的水粉底的产品。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接触过这类产品,它的外观上和普通的散粉是一样的,是纯粉质的感官形式,但是在用手涂抹或者是工具铺展在皮肤上的时候,即机械作用力下,会有明显的爆水清凉感。这类产品通常都是先用特定的高速混合工艺,对粉体进行了某一些的表面活性剂的接枝处理,然后继续在高速混合分散下使用喷淋的方法,将一定比例的水相短暂的包裹在粉体相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粉化霜”的产品,我称之为“看似雪,涂似霜”。在使用上,这类新产品很能带给人吸精力和关注点的,因此是一类有趣新奇的产品。但是这类产品有以下问题:①、由于这种工艺生产方式决定了批次性的产品难以保证含水量的一致性。②、由于它是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做到了一个粉化霜的效果,所以在仓储运输中的晃动震荡力下,整个粉体容易出现出水结块的现象。③、在包材的选择上,这类产品也要有一些更加新奇特的考量。如果大家对这类产品在大生产的成品以及消费使用的稳定性上有什么好的想法和意见,欢迎私下里多多和我交流。


第二个部分:无水体系


那同样的在字面意义上,就是基本在配方中不含有水相。也许是含有的是油相、弹增相和粉相;也许是不含弹增相,仅仅含有油相和粉相。在外观上来分类的话,那这类产品基本上有四种:液流行、粉固型、SFC和POC。由于完全不含有水,所以这类产品完全没有水相带来的水润感。根据肌肤相似相容的原理,这类产品的遮盖力、持妆度和贴肤性都较于其他配方体系的产品更具优势。


(1)第一类,液流型的产品(也称为液体散粉)。


这类产品的体系中,通常是含有高挥发性的硅油,1.5CS或者2CS的硅油。这类产品在使用的时候有很强的层次感,即“看似液,涂似乳,妆似雾”。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是阿玛尼的精华油粉底液。产品在静置稳定的状态下,其实是倾向于油相和粉体相的部分分离状态,在机械力混合以后,用滴管吸取少量进行涂抹,在涂抹的过程中伴随着低粘硅油的快速挥发,肤感迅速由乳液状的粉底液过渡到蜜粉、散粉类的纯粉质类腹感,所以称之为液体散粉。这类产品优势在于保证一定滋润感的同时,它没有油膏类POC或者SFC这类产品的油腻感。同时它使用上的这种三层次的递进感,给产品附加了高级感。这类产品由于在肤感上呈现了纯粉质的感官感受,所以需要选择整体轻盈感较高的复合粉体。那么粉体在表面处理的选择上,我们要根据具体产品的诉求作选择。对于氟处理、硅处理、氨基酸表面处理的粉体,在相同配方中的选用,最终呈现的感官感受和持妆效果都不一样。


(2)第二类,粉固型。


顾名思义就是外观状态,如蜜粉、散粉、粉饼,这类固态形式的底妆类产品。粉固型产品,它含有粉体相和油相。有时候粉饼会根据软硬感观,或者是新兴的诉求(如弹弹粉饼),加入部分的弹增相作为调解。这类产品的油相占比通常在5%到10%左右,其余都是粉体。这类产品都是在混粉机的高速搅拌分散下使粉相和油相充分混合。粉饼类的产品,我们根据外观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平面的粉饼、立体的粉饼、烤粉、粉球等。成品最终的成型效果是设计配方时的关键点。由于这类产品在我上妆使用的基本诉求是定妆,同时要吸收浅层次的妆容中多余的油脂,那么就决定了我们在选择整个粉体相的时候,除了我们常规用填充的滑石、云母、钛白粉、PMMA、硅粉,以及肤感调节用的氮化硼、提亮类的氯氧化铋,干涉色的各类珠光粉。以及一些改性淀粉等等,增加产品的整体吸油率。但要注意的是在改性淀粉的选择上,需要考虑改性淀粉在整体上妆的肤感上的不良影响(即肤感或手感上带来的粗糙感),因此需要找到肤感和吸油率上的一个平衡点。


(3)第三类,SFC(即super filling cream)。


这类产品,通常是要制造一种高哑光、及时填充细纹的效果。有一种这类极致的产品,它的体系里只有大量的挥发性硅油弹劾以及大量的填充型的硅粉,这是一类强效的皱纹遮瑕霜。 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是贝妃玲的猪油膏和它的反恐精英系列。


(4)第四类,POC(即Powder feeling oil cake)。


POC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油膏类产品,它的全称叫做Powder feeling oil cake。这类产品的包装形式基本上都是填充在类似于粉饼或者气垫的这种掀盖式的包材中。POC中的油脂通常都会选择不易挥发的油脂,从而达到浸润和融合大量粉体的目的。同时油相的增稠和成型主要依赖于一些高、中、低熔点复配的蜡基类原料,从而来调节整个粉膏的成型硬度、使用的硬度以及粉体的粘接性。有一部分的产品会搭配少量的挥发性的油脂类,他们起到了一个肤感调节的作用。POC这类的产品可以说是在非粉固型类的底妆产品中含粉量最高的产品。它最高可达到30-40%的粉相,因此其可作为高效的遮瑕产品来使用。POC产品对生产工艺的要求同样也比较高,油相中往往含有起成型作用的高熔点蜡基类原料。基本工艺为:蜡基类原料在较高的温度下(80-90℃)与配方中无挥发性的油脂先行融合,然后加入部分粉体相,通过三辊研磨展涉到一定温度(50-60℃),再加入少量的挥发性的油相,继续研磨成膏以后,迅速的均匀搅拌搅拌,然后再行升温。 搅拌热充填至铝盘或耐高温塑料体容器中。整个工艺环节都要注意:把握整个工艺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时间节奏、不同的工艺控制和操作。在同样配方的情况下,最后呈现的产品往往肤感差异是相当大的。在成型的POC使用上,由于它是具有较高的遮盖力和滋润感的,所以往往会配有不同吸油率的粉扑来使用。不同粉扑的材质会在蘸取料体时,存在不同程度吸附油脂的效果,因此可控制最终POC上妆的油腻感。在外观形态上,其实我们的POC和后面我们要讲的SEC是很相像的。但是SEC不管是他在配方上和工艺控制上会比POC更复杂。所以相对来说,现在在市面上的油膏类产品基本上在500-600元以下的都是POC体系的。SEC体系的产品基本上都在一个800-1000元以上的价格范畴,算是高端产品。另外,还有类似一种小众气雾型的粉底,这类产品在体系上的设计和使用感上都来自于推进式压力气雾罐的作用。


(5)最后一类,乳化型,被誉为底妆最大的主力军。


乳化型的体系包涵:使用历史最悠久的隔离霜、粉底液、bb霜、cc霜、zz霜之类的字母霜系列,都属于乳化型的底妆,也是我们工程师接触最多的。因为我们这类乳化型的底妆,其实他在肤感上是更贴近于护肤品的膏霜乳液的,所以它兼具了更好的贴肤性。那在体系的组成中,由于其含量最大而全,包括了我们的油相、粉体相、弹增相和水相,所以算是一个集大成的类别。这类产品在水的清爽感上是没有达到像无油体系般清爽,而且在滋润性和遮盖力上也达不到像极致的POC般效果。但是它能做到一个很好的兼具的融合,能够做到既有一定的水润感,又有一定的滋润力,同时又具有适当的滋润,同时具有适当的遮盖性。作为我们日常综合的一个平衡类的常规类的产品,总结下来就是水相保湿、油相滋润、粉相修饰遮瑕的三效合一,且适用范围最广的产品。乳化型类产品,常规的分为水包油型、油包水型和高端产品(SEC)。


我们先讲一下水包油型和油包水型的区分,它们的区别在于乳化体系的选择和水相、油相哪一类处于外向上面。这个其实在我们做配方的时候,主要是看对于肤感和产品使用的诉求。


水包油类乳化型的底妆,因为水相在外向,所以肤感上更倾向于普通的乳霜类护肤品。相较于油包水的体系,它的水润感官性较强,涂抹时的铺展性也相对来说较好。在清洁的时候不需要特别的卸妆的一类产品,即用普通的洁面就可以卸除。由于它的卸除比较轻松简单,所以它的持妆能力和遮盖力都比较弱。而且如果我们在上妆的时候,如果有叠加粉类彩妆的诉求的话,会很容易产生粉体的结块和团聚。举一个最经典的例子:这两年风靡的大部分素颜霜都属于这个体系,这类产品用于皮肤的话,相对来说不那么干燥,它只要求依次上装,因此对持妆的要求不高。这一类消费者日常妆容的妆属于水包油体系,所以在粉体相融合的时候,无外乎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没有进行表面处理的复合粉底,把它加到水相做乳化。但这类产品呈现的持妆效果是最差的。由于非表面处理的原因,再加上它是在水相成膜,所以很大程度上在短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与肌肤产生分离型的剥落。所以不适合加一些粒径大的遮盖类的粉体,而通常只适用于加一些纳米级的粉体。即不求妆效,只求能够给这类的膏霜带来一个平润、顺滑的肤感。另外一种选择是,把我们使用处表面处理过的粉体添加到油相里面进行乳化。在这类产品的工艺上,我们需要考虑到粉体在油内向中产生的大负荷的乳化内核。这类体系的稳定性是相当有挑战性的,一旦基础配方架构确定后出现乳化体不稳定的情况,解决的方案就只能采取降低粉体相的含量或者增大乳化剂的含量。但降低粉体内含量的话,那必然会影响到我们最后的盛妆效果。粉体的增量的越少,成品的类别就会向护肤产品靠拢;乳化剂的增量越大,在涂抹时的铺展性和膏体的均一性就会受到影响。另外,基于持妆度上的考量,我们可能会考虑在水相和油相分别增加不同的成膜剂,做到富水、富油、富粉的综合,达到一个富肌的作用。


我们再讲我们的油包水体系。油包水类的底妆,我想所有做彩妆的工程师应该都接触到,也就是油相在外相、水相在内相,准确的说就是油相包含了弹增相和粉相,由于油相在外相的特点,所以整个产品能够达到滋润不粘腻的覆盖。同时由于粉体相、油相、弹增相处于最外相,整体产品的持妆力和脸上的效果呈现的遮瑕力都是最棒的。综合下来就是防护、遮盖、滋润时妆防水。这类产品可以根据配方设计,从而做到适用于各种肌肤肤质地(干燥肌、高油肌、中性肌)。另外,对于持妆要求的不同(一次上妆、多次上妆、成妆),这类产品在油包水体系、底妆体系、盛妆体系、液流型体系、粉固型体系、POC体系的融合和成妆效果都可以达到相关需求的。


最后,我们再讲一个乳化体系中不太常见的高端经典配方(SEC)。它的全称是Solid Emulsion Compact,即固体乳化粉膏(常规POC的升级版-含水版的POC)。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蜜丝佛陀的一个经典产品——粉凝霜。另外像香奈儿,资生堂,SK-II,CPB以及一些高端的粉膏类的产品也都是SEC体系的。SEC的油相通常大概有40%左右,粉体相的部分大概是20-30%,那水相含量大概是30-35%。同时含有复配类的蜡基大概是有4%左右。这类产品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一个形态转化的概念,也就是Form Transformation。乳化成型后,它形成的是一种蜡质类结晶架构,那个时候是固态的。然后通过使用时的铺展力和体温融化、铺展在皮肤上,产生的是一种液态覆盖。然后涂抹极短时间以后,由于油脂类的挥发和水分的蒸发,使轻薄、均匀的粉体残留在皮肤上,这个时候腊基类的重构显现出粉质感,使妆容保持下来。所以这类产品呈现的是三层次的结构,使用前是固态,使用中是液态,使用后是粉态。即整个过程中可体会到三种类型的产品:粉膏、粉底和散粉。在文案上,我们可以宣称这类产品同时兼具了粉饼、美容液和粉底的优点。


这类产品的技术名模型如下,它是一个结晶架构被打破、重构的一个过程。


Image

初始状态


Image

皮肤表面铺展

Image

打破结晶

Image

结晶迁移重组中

Image

重结晶—最终表态


以上,基本上我们基础的体系分类描述的三大模块我们讲解完了。


Image


下面我根据一些收到的技术关键点的疑问,做一个简单的解析。基本上我们常规遇到的一些问题 


(1)、粉体的选择,作为特别重要的一个粉体,往往决定了我们整个配方的最后的妆效和效果。整体的选择主要有几个方面:一个是主遮盖的粉体。通常是钛白粉的粉体粒径上的选择。如果做一个相对细致的配方,其实我是不建议大家在一个产品中做单一钛白粉粒径选择的。很多日本的高端精细配方中,它在钛白粉的选择选择上是讲究复配的效果,往往会在250nm、150nm、100nm和80nm之间做不同比例的复配综合。这样做既可以在我们的妆效上要做全覆盖、无空隙的盛妆效果,也可以在产品的铺展性和使用感上避免由于前后力度不一致所产生的粉体厚薄不均和呆滞残留的情况。在比例的选择上,我们倾向于大粒径的钛白粉做高含量的配比选择,从高到低逐次降低。另外在一些效果颜料和覆盖调节剂的粉体选择上,我们建议是搭配PMMA或者是硅粉、不同类型的多孔弹性小球。这样做一个是要对细纹做及时的填充效果,第二个是在上妆以后吸收本身配方中多余的一部分油脂和持妆过程中皮肤产生多余油脂。多孔小球的材质有什么好处呢?它会有一个智能吸放油的作用。当肌肤表面油分较多的时候,它可以利用多孔材质的特点,把油分都吸附在小球里,即开闸引油。当我们处于一个比较干燥的状态时,多孔材质的小球可以智能地释放出部分油脂,即开闸放油。另外,柔嫩、提亮肌肤的氮化硼和氯氧化铋常作为常规的复配粉体,我们可以按照不一样的比例进行搭配。云母粉,通常把它当作简单的填充剂,可以搭配不一样的粒径使用。如:1250S和2500S复配,作为不同表面处理的效果;颜料的云母粉,需要根据不同的妆容需要,选择大粒径可见的珠光粉;高端隐形产品,通常会选择的干涉色类的效果饮料。滑石粉,现在慢慢沦为被淘汰的地位。估计在3-5年后,在粉底液的配方里将不再考虑滑石粉这么一个成分了。这是因为:一是出于环保和消费者对这类这类原料比较介意的成分;二是因为现在很多产品效果呈现上,可选择、可替代的粉体很多,处于对成本的控制,基本上可以不考虑滑石粉这类粉体的配合了。那么综合下来大家就会看到,其实在粉体选择上我们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以油包水粉底液体系为例,综合下来一个粉体相的配合,里面可能含有7到8种的单体粉体,甚至更多。各个类型的调整和微调都会影响整个体系的肤感、稳定性、持妆效果,所以可以讲是牵一牵一发动全身。在粉体的配比上,我觉得大家还是要根据实操的经验来慢慢自己体会。


在效果类粉体的表面处理上,我们怎么来做一个大范围的选择呢?这个其实跟整体产品诉求是有关系的。简单的来讲,如果我们做的是一类传统红BB类型的高遮盖的韩妆体系或者是遮瑕液,那它的诉求就是要求高遮盖力高粉体、高粒径的钛白粉。在粉体的选择上,我们可选择最常规的硅处理的粉体。由于硅处理粉体的遮盖力和增稠效率是最高的。当然,由于其主要诉求是遮盖力,所以它的铺展性和顺滑感需要作出牺牲。如果我们要做的是亲肤类型的粉底,则它就不以遮盖为主要诉求,而转为轻薄诉求。即肤感越接近护肤类的乳霜越好,它具有自然轻薄,多次上妆,保持与皮肤高的亲和性。那这类产品在粉体的选择上,倾向于选择氨基酸表面处理的粉体。持妆粉底液。相对来说,这种持妆粉底液的遮盖力介于亲肤性粉底和高遮瑕粉底之间的遮瑕效果,它的主要诉求是遮盖力,但是同时要求有持久度。那作为我们第一诉求:持久度。这要求在粉体的选择为氟处理的,即“双疏处理”,这是因为粉体处理上需要保证疏水疏油,才能保证长效的持妆效果。下面总结一下三大类别,首先确认产品的诉求,然后优先粉体处理的类别,最后进入到具体的配方,进行精细挑选其他粉体的配比。


(2)体系增稠。以相对复杂的油包水体系来讲,体系增稠可分为几方面:油相的增稠、弹增相的增稠、粉体的增稠、水相的增稠,这四部分其实都承担了一部分的增稠效果和作用。单一体系的增稠,或者1-2类体系的增稠,只会导致我们最后做出来的产品在覆盖和形式上较为单一。高端产品基本上都会有一个特点:在使用上面讲究层次感。使用的层次感是通过配方调整制作过程中的层次感体现出来的。


油相的增稠。即在油脂上我们会选择一些相对高熔点的蜡基类。但是选择这一类原料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到它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使用后的铺展性,使用时的铺展性,以及上妆以后脸上的紧绷感。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结晶结构,所以如果不是出于对成本控制的特殊要求,尽量避免选择熔点在60度以上的蜡基类原料,否则会影响到他成为一个高端底妆类产品的诉求。在油包水的粉底液体系中,如果不用蜡基类的增稠,我们还能用什么呢?最原始的方法是用膨润土类的增稠,但是传统的膨润土处于一个未活化的状态,即它的增稠效率没有百分之百地体现,以及它所呈现的半增稠的效果,会增加我们配方的负担感。所以我们倾向于选择活化后的膨润土凝胶,一个是降低有效降低了膨润土的含量,再一个能够使膨润土凝胶的增稠效果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百分之百的利用了它的增稠效率。另外,为了增加产品的高级感,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覆盖融化的油脂;弹增相的增稠。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常规。因为弹性体有很大一部分的诉求就是用来做增稠效果,另外一个部分是对肤感的贡献。我们只需要根据的不同的肤感诉求和增稠的效果,来挑选满足我们要求的弹性体的种类和比例即可;粉体的增稠。它的第一诉求是展现我们的妆效,那它的附加值其实就是为了增稠油相和弹增相;水相的增稠。传统的配方体系中往往是只是简单用于增加水相的含量,来达到一个油包水型配方的整体附加粘度的作用。因为本身油包水体系它就是一个亚稳定的体系,所以水相的含量越高,那它的稳定性风险就越高。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爆水霜、出水霜,他们克服的也是一个平衡点的问题。所以在保证稳定性的基础上,如何在不增加水相含量的情况下,完成水相增稠呢?基本方法:由于油包水体系,水相作为内相,他受控受限制的范围比较大,所以常规来说,我们会简单地选择黄原胶和透明质酸的水溶液来对水相进行一个轻轻增稠。虽然这样对水相的整体增稠效率没有做到太大的贡献,但可在最后成品的肤感体验上会有意外的惊喜。所以大家不妨尝试一下,利用水相增稠来做肤感的调解和层次感的变化体验。像油包水体系,它其本质上是一个亚稳定的体系,即稳定性风险偏高的配方体系。那特别作为油包水类的液体底妆,我们的需求是尽量满足遮盖力妆效的情况下,让它保证比较好的乳液类的肤感。


(3)除了粉体类的选择增稠之外,我们还要达到一个稳定性的平衡。在我以往的配方经验上,往往为了稳定性而牺牲肤感。但我其实是非常不赞同这种想法的,因为我觉得但凡是产品,肤感是第一位的,因为它决定了消费者最后的使用观感,即最终的使用性。那在尽量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我们要做到肤感平衡。


(4)我觉得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是否能在包材选择上来保障一个稳定性的呈现?比如说我们在做三相体系的时候,由于油包水体系的工艺上,我们会加入大量的透明质酸水溶液,或者是说水凝胶的水溶液,从而达到产品使用的水感效果,即油包水型的持妆层次性的变化要求。但是这样做的话,往往配方长期放置以后,必然出现水油分离的现象。特别是我们在用传统的软管类的包材,由于它本身密封性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所以批次量的密封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外,上尖嘴软管中尖嘴的这个地方,它的空间小、高度深,所以很容易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水、油分离的现象。那在选择这一类配方的时候,尽量就要避免选择外观暴露和简单挤出形式的包材。尽量选择全视野封闭真空按压泵这类的包材,这是因为:一是在外观形式上不会给消费者一个使用预期,即没办法接受部分破乳的状态。另外一个方面,因为真空按压泵的包材特点,它在按压挤出的时候,会对料体进行了一个重剪切和融合的作用(即二次乳化作用),保证了我们产品的使用和观感。这样也就尽量做到了我们在肤感和成品稳定性上的一个平衡。另外,我们要考量到的包材的相容性和使用感的影响。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气垫类的产品。即开启状的气垫bb、气垫cc,以及由气垫变型而成的气垫遮瑕棒、气垫润唇膏。在这类产品的配方设计上,我们需要提前思考:消费者喜欢的是浸润在包材中所呈现的肤感体验。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配方内料所提供的肤感。比如讲我们就会发现,在气垫料体浸润了以后,海绵都会或多或少的对我们气垫内料的油脂做部分的吸附。那么实际上在消费者使用的时候,经过海绵的一次吸附,在经过粉扑的二次吸附,实际上最后消费者使用在脸上的时候,这个气垫的料体已经是经过了两次除油步骤。设计这类配方时,我们要想到:内料配方所带来的肤感是偏油的。偏油比重的话是由最后成品的海绵和粉扑的吸油量来决定的。包材的密封性也是要考虑的一个范围。同样作为气垫遮瑕,它类似于呈现出一个笔状的遮瑕棒,在出料口设计成一段海绵气垫头。我们在使用遮瑕棒时,料体会经过海绵,海绵吸收部分的油脂。所以举一个反例子,如果我们在配方设计上,仅考虑利用单纯料体来达到一个厚重的遮瑕效果的话,那会导致最后的料体在进入成品包材以后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料体在海绵头里面挤不出来。二是挤出以后太干,或者包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严重的结块开裂。你说这类产品是配方问题造成的吗?如果单纯是说配方所致的话,就是因为工程师在做配方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包材和产品的相容性和使用感上的影响,从而造成具体的损失。所以从结果导向来看,我们其实是需要考虑更多方面和维度的。


(5)在成膜剂的选择上面,我讲的是软硬兼施。软硬兼施其实不光是在上妆的效果,或是在成本考虑上,我觉得都是一个参考的标准。现在的传统硬膜的成膜剂,存在很多bug。那新型的软膜成膜剂,它也有它很多的优点。但同时它的价格也要比我们传统的硬膜成膜剂高出很多。那是不是我们就要完全抛弃硬膜的成膜剂,单独使用软膜的成膜剂呢?我觉得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我们不要忘了,只要我们的配方中存在遮盖类的钛白粉,因为本身钛白粉有一定的硬度,所以无论加入再多的软膜成膜剂,也无法让配方达到一个完全柔软的效果。与其做这事倍功半的事情,倒不如客观的从使用目的上来选择成膜剂。简单的讲,高遮盖类的产品的主要诉求是选用高遮盖力的大粒径的钛白粉。在配方中,我们是完全没有必要去选择软膜的成膜剂的。他在这类产品中的成膜的体现上,远不如硬膜成膜剂。那在偏向于护肤类的亲肤、轻薄底妆中,我们就要选择软膜的成膜剂来达到肤感柔软的程度。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我们的具体诉求来做一个比较好的搭配,这样既能满足产品本身的呈现,又能够控制成本。我一直在讲彩妆这个东西,就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但我们在做好配方的同时,也要在满足各项指标、以及有效的控制它的成本。我觉得对于配方师来说,首先你肯定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光听的话可能只是会对于整个范畴有一个概念,从哪里入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要考虑什么。具体在每个配方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具体的问题,但也是在具体的问题过程中,我觉得才是真正有所成长的部分。像原来我的老师就告诉我说,底妆这个部分不要讲别的,只有调色这个部分的话,你没有做过一千个色的话,不要来跟我讲,你在调色上面有什么想法。


Image


Image


我们讲一下评价的方法。那同样也是相对卸妆产品它的功能诉求比较单一来讲,其实我们底妆类的评价方法是比较复杂。而且它更类似于护肤品的评价方法。而且因为它含有了粉体,且相合剂剂型不一样,因此对它的评价会更复杂。对于评价方法,基本上我们用的是SD法。SD法是一个多角度的综合把握对事物印象所使用的一个评价方法。SD法不仅是应用于化妆品方面,比如说颜色、设计样式、包装包材类的声音、触感、五感六觉各种的印象方法,我们都可以用SD法。SD分析法是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法,有异于卸妆类产品的五维度的蜘蛛网图的评价,它是一个多维度的,需要将每一个评价类别做一个图来进行分析。


举个例子,比如说好与差、明亮与暗沉这类似完全相反意义的描述,我们会在它们之间加入非常、相当、稍微、临界的状态来表达我们的印象程度,我们把这种描述作为评价尺度。SD法在化妆品的范畴里,基本上是有50-60个评价标准和项目。在单独对产品做评价时,我们会从中选取10-20个评价项目作为评价。在尺度的分配上,一般我们会分为5-7个阶段。举一个评价粉饼的例子。大家会看到这个图,在评价固体粉类的使用量的标准时,是否有使用工具:海绵扑。接下来说一下:半面的量。如果是液体膏霜或bb霜,我们基本上定义是约一颗小豆的量,即半面的量。像这类产品的话,基本上我们会选择大概19个标准。大家可以看到左边其实是即时的着手效果,那使用中大概有4个标准,使用后有十个标准,使用后的四小时有三个标准。我们需要对评价类别作为界定,也就是评价项目用语的定义及评价方法。评价项目用语以蘸取这个部分为例,它的评价的方法是观察用海绵扑蘸取的情况,若有飞粉的情况出现请另行备注。因为飞粉的情况是界定于一个质量问题的范畴,因此需要另行备注。那使用中的话它包括一部分是延展,延展包括了滑感、阻碍感和停滞感。


(1)滑感的界定标准是好到差。即在肌肤表面延展时的滑感的评价方法是感受涂抹过程中接触肌肤时滑动的抵触感的情况。(2)阻碍感是从无到有,在肌肤表面延展时的不流畅的阻碍感觉。评价方法是观察感受在涂抹中肌肤有无不流畅的抵触感。(3)停滞感是从早到晚在肌肤表面延展时手指感受到的抵触感的时间感受。


涂抹中,手指可以感受到的抵触感的时间状况。使用中的贴肤粘性。即在观察涂抹中的贴肤粘性以及附着量的情况。对于时间关系,我把评价的基准讲一下,即在刚使用产品后的评价为:上妆附着性、均匀感、均衡感、偏粉质、滋润感、粘腻感、透明感、遮瑕力(补正的效果)、光泽感、泌浊感(紧密附着于肌肤表面的一种感受状态)。使用后的四小时的评价为:上妆的持久度、毛孔的堵塞、暗沉(妆面是否变灰或者变深)。以粉饼为例,每一个类别的评价用语的定义和评价方法是相当复杂的。它对评价的人员是有几个方面的诉求:首先你是要会使用这一类产品的,否则你无法评价他在使用点上的一些诉求。另外,对这类的产品有一定的感知度和体会度。即能够比较明确地分辨出不同配方类别的粉饼在一些评价指标上的差异。那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对产品的使用者进行专业的培训和筛选,筛选一部分能够作为我们这个评价方法的受访者。那当然作为配方师本身一定要有首先制定评价标准的能力。首先这种评价方法,需要在最开始设计配方前,设定了产品所要涉及的评价方法和最后呈现的评价基准,并判断哪一些是主要的诉求?从50-60个项里面筛选出对主要诉求有用的项目,然后在设计配方、制定配方和调整半成品的过程中,不停的用这一个标准来测定配方的达标程度,最后才能把你的开发产品以及立项诉求给到市场部,或者营销部门来进行解读。因此,在产品的感官评价达到了这一个部分的诉求。


那么以上基本上就是我们今天讲到的底妆的研发篇这个部分,范围比较大,内容类别也相对来说比较多。


以上文字为吕梦瑶彩妆课堂之底妆产品(上)




? 2018 - 护肤俱乐部 - www.hufu.club组织,本文归属吕梦瑶,转载需注明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已有0 发布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查看更多评论